圖片來源:臺灣尋根網
英文老師教到history大概都會順道解釋,這字是 his + story 組成的,所以歷史都是記載男人的故事。國中時的我倒沒有多大認同,想說慈禧太后、維多利亞女王的事績還不一樣得背個半死!直到去年,阿那答講了回鄉"吃頭"時(家鄉的習俗)遇到宗族裡長輩的事才有不一樣的體會!
由於去年約莫是清明前後回去的,阿那答順道陪同宗親去掃墓,完了宗親長輩說:「我們這宗族已經有一百年沒修族譜了,最近要開始好好的修一修,你幫忙把你知道的兄弟堂兄弟的配偶和下一代姓名填上。」隨後攤開寫著代代名字的樹狀圖,正港的family tree。年久失修加上人口外流,樹狀圖越到下方越顯稀疏。阿那答把記得住的一一提供,配偶只被填上姓氏(像我就是L氏),下一代只有男孩姓名需填上,女孩則免!!
想當然爾,樂樂跟小眉是無緣寫入。於是很鮮明的,阿那答名字下沒有了延伸的樹枝。長輩還以安慰的語氣勉勵他:「少年ㄟ要加油啊!」「但你明明就有小孩啊!」聽完我忍不住要大叫!
圖像的力量很大,一開始我也陷入了"瞎密!老公沒了下一代"的慌張。可是,等等,這圖像說穿了根本是假象呀!有多少停滯的樹枝其實有數個女兒或只是斷了聯絡而沒寫上。時代在變遷,這年頭誰還要生七、八、十來個孩子?多半只生一兩個吧!生得少,性別也就那麼2種,不是男就是女,這樣下去原本開枝散葉的大樹,免不了漸漸要凋零稀疏。法律也早就改了,子女的姓氏未必從父姓,而是由父母以書面約定從父姓或母姓。追根究底,該做的不是叫兒媳努力的去生個兒子,應該是"女兒不得入族譜"的那項陳腐舊規該改了吧!
原本我以為人們想要下一代,也就是為了當自己的生命消逝後,還有(數)個生命帶著自己的基因在這地球上延續著。所以不管是兒是女,不都各自帶了父母的一半基因。至於生男生女完全就看老天的安排,能生得出小孩就該滿足了吧。後來才知道,光這樣還不夠。知道妳是兩個女兒的媽,連路人都會來要你再接再勵生個帶把兒的(我真的遇到過)!
得知了子女從姓的法律改變之後,深深覺得這是個良法。倒不是因為自己生的是兩個女兒,而是實在聽過太多做胎兒姓別篩選或進而"處理"掉不想要的性別的胎兒(當然泰半是女嬰)的案例!雖然大家對這種事早就見怪不怪!但我還是很難茍同有人大剌剌的說:「經濟/人生計劃...的因素,我只能/要生男的」然後把已懷的女胎放棄掉!講得好像在說:「我家冰箱放不下,我又只喜歡鳳梨,只好把這西瓜丟了!」一樣的簡單!?
一直以來子女從父姓好像是天經地義、再自然也不過的事。大概沒有一個女人會因為自己生的小孩不能從自己的姓而對自己的父親說:「爸,我對不起你!」可是,因為只生女兒而對丈夫、婆家說:「都是我肚皮不爭氣」的女人卻不可勝數。兒女不能從母姓既是約定俗成,母親卻要為外孫兒女不能承襲到夫姓(外公)而感到虧欠。這到底是什麼鬼邏輯!?
有了新法以後,大家應該不會再為了姓氏這藉口再去作這樣無謂的篩檢吧!(希望這不是我一廂情願的想法。)
- Mar 07 Sat 2009 10:20
History - "他的"故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